如何理解建企改革“弱化企业资质,强化个人执业资格”
- 蜂聘网
-
2020-03-26 09:15:46
-
3026浏览


2019年注定是建企改革元年,行业主管部门真刀真枪的干了一番,包括:资质改革、招投标改革、工程总承包改革、建筑装配式等方向。这其中有一个指导原则——弱化企业资质,强化个人执业资格。如何正确理解?重资产的工程行业,个人执业责任如何衡量?企业没有了资质护身,怎样区分评定实力?
建企设置资质的初衷是好的,一个企业资质级别的高低,反映的是企业在资本、人员、业绩等方面的信誉积累和结果量化。这样做有两个好处,一方面,建企可以依据自身资质级别,明确自身市场定位。另一方面,发包人可根据项目情况,寻找相应的合格建企。
再好的经,也搁不住和尚往歪了念。
企业资质由实力彰显器变成行业敲门砖
由于相当一段时期,建筑行业在人员信息和项目业绩上,是缺乏有效监管的。这样就给“念歪经的和尚”,提供了可乘之机,人员挂靠,证件买卖,业绩套用甚至造假。一步步的降低了建企资质的含金量。
最后,建企资质唯一的意义,就剩敲门砖!
建企资质去枝留干,是唯一方向
2019年住建部先后取消了园林绿化资质、造价咨询资质、劳务资质等多项。
在资质取舍上的原则就是保留级别较高的总包资质,和有特殊技术和需求的专项资质。
下一步动手术的对像就是专项承包资质,至于会不会全部取消,大概率不会,毕竟有些专项资质的设置,还是有必要的,例如:钢结构、消防等。
弱化资质+强化个人=如何运转?
企业资质弱化有现实需求,个人执业资格强化,如何理解?
难道让项目经理走向执业律师、建筑师一样的合伙人模式?答案肯定不是!
强化个人执业资格,首先强化的是建造师的个人执业实力,它会表现在个人信用与执业业绩上,会从职称、履历、信用评价、业绩评价等各方面综合考评,同时强化对工程的终身负重任制,也就是说,项目经理的优秀与否将是未来企业发展的重要标准。
个人+企业+大数据=信用与业绩
弱化资质与强化个人,最后的结果就是更加注重信用与业绩,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。
建企改革下一步几个具体方向:
建立全国共享的企业与个人大数据信息库,实现资质、证件、业绩、信用互联互通,透明管理,这个平台的全面实施,不亚于建企行业的一场地震。潮退了,就露了。
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。企业与项目经理做的好不好,不能自己说了算,需要行业监理部门和发包人说了算,并且这个信用评价要入库,可查询追踪。甲方说你好,你才是真的好!
方向明确,推进需要一个过程
建企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。
全国建企数量83000多家,从业人员7000多万人,建企占全国GDP将近7%。
所以,一刀切是不行的,但原地踏步更不行。留给建企的空当期还有三年左右,最迟十四五周期内落地!
建企变革逐步进入深水期。
活着,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!
【免责声明】
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蜂聘立场。本文系作者授权蜂聘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删除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证书估价
- 一级建造师
- 二级建造师
- 公用设备工程师
- 电气工程师
- 监理工程师
- 一级造价师
- 结构工程师
- 二级造价师
- 注册建筑师
- 土木工程师
- 注册咨询师
- 职称
- 其他
- 技工
- 八大员



